新闻

对话左阳博士:给孩子的未来教育,如何培养时代需要的“智”人

time:2018-11-26 share:

文/学智君


记得易经中有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穿越千年,抬望眼,在以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为显学的科技动因下,各行业都在大谈格局与趋势,在“悟道”之下跑马圈地,行收割人口红利之快感。但本质上,科技本身不是真理,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反稀缺的、自生长的硬通货,大家都接受使用后,可以快速提升连接与交易效率。

 

道是无形的规律,器是有形的存在。在互联网教育大生态时代,立德树人的大道从未褪色,但育人之器却和而不同,各执一念。对于强调认知思维、心智成长与个性发展的未来创新教育,橘郡美高中国区总校长左阳博士认为:器之雕琢打磨不仅仅要依靠科技手段,更多需要的是工匠精神,作为教育工匠,需要对学术的执著,对内心欲念的把控,与时间玫瑰为友。

 

结缘于央视以“砥砺传承,匠心筑梦”为主题的《工匠时代》项目发布会,出于对“匠心”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与“匠品”袍泽同行的使命感,会后,著名主持人姚雪松老师对左阳博士进行了约谈专访,共同还原个性化创新教育之美,回顾笃定前行的初心。

 

“在橘郡美高,相遇国际教育”

1.jpg

左阳博士接受央视节目采访现场


姚:现在,很多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都有不少做国际学校,您认为橘郡美高的办学思路与其他的国际学校有哪些不同?是用什么方法赢得“挑剔”的学生和家长?

左:国际学校普遍采用的课程体系有三种,分别是IB课程、A-level课程,、还有美国的高中课程体系加AP课程。 但很多国际学校还是沿用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思路,通过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训练,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很多国际学校重视培养知识与技能,孩子基本功方面比较扎实,但忽视能力的养成与天赋的开发,因为后者培养起来费时费力,更为隐形,而且需要受训者具备很强的韧性与长期目标感,很难快速显山露水,学校的投入产出性价比明显不高。

 

美式教育注重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不是简单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兴趣与爱好)的叠加。重在心智培养+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从而实现思维+个性的综合教育效果,从这个角度而言,国内很多国际学校还在路上。

 

先进的学校教育的教指的是习得,育指的是养成。核心课程体系必须让学生兼顾知识&技能的习得和能力&天赋的养成,其中,能力与天赋在未来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

 

教师最需要做的,是成为孩子个性发展的伯乐,帮孩子找到兴趣和优势。创造一个顺应教育规律、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环境,比如,给孩子以成就感、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甚至过去的经历得到认可,在学校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等等。最终,我们希望能够探索出将天性-人性-个性三位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姚:国际学校已经步入黄金发展期,但很多家长对国际学校的看法仍旧停留在硬件环境为主的层面,对决定学校质量的核心要素还不明确,这种情况下,家长该如何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国际学校呢?

左:是的,的确存在这种现象。国际教育作为个性化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学校需要面向未来,需要以全球认可的21世纪技能框架为培养目标,结合基础教育的发展特点来精心设计。橘郡美高品牌下的学校需要贯彻“四位一体”的办学方针,其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学校文化&办学理念”“教育目标与标准”“课程与人员体系”“教学实施”等四大核心层面。除硬件设施及部分教学实施等显性因素外,后面三个相对隐身的层面更是将孩子引向何方的关键。

 

打个比方,服务业中如教育般对专业度和高体验度的还有餐饮业,米其林餐厅的五大评价标准包括:食材/菜品的质量,厨师调味的技艺及烹饪的技术,料理的个性显现,是否物有所值以及出品的稳定性等。有些专业标准大众消费者是很难判断与把握的,但绝不能说就不重要。所以,全方位的考察与深入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家长们需要考察学校办学理念是否具备前瞻性,符合未来社会的主流趋势,从学校的学生历史活动中发现学校的理念、课程、学生表现是否能融为一体,做到知行合一。

 

姚:那么,橘郡美高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和其他国际学校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呢?

左:基于人本主义的办学模式,秉承自我进化的全人教育理念,真正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主线,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能够自我管理和自主驱动的终身学习者。借鉴美式教育,从美国引进了教育资源和模式,经过12年的本土化改良探索,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学生发展的培养模型。既不是照版,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寻找最大公约数。

 

在教学方面,采用个性化学习体系架构作为重要创新工具,通过个性化需求分析挖掘学生的具体情况,以STEAM理念与PBL教学突出办学特色,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水平与美国加州橘郡下属使用该资源的高中学校保持一致,均符合美国CCSS教学标准(类似我们的全国统一教学大纲)和NGSS标准(新一代科技教育标准)。

 

在教学方法与学习模型方面,采用大量的项目制学习、游戏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根据每名学生的长处来逐步定制学生的学习内容,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姚:您刚才提到了国际课程的本土化的改造,那么又如何体现与国外的美本高校教育对接呢?

左:我当年曾经在北美知名高校的招生办公室工作过。一般而言,北美高校在录取时比较看重申请者三方面的素质与潜力:学术能力,综合适应能力,对社会及学校未来的贡献。

从学术能力角度,橘郡美高在课程资源上,使用加州阿纳海姆学区顶尖蓝带学校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和整合了美国21世纪能力框架样板学校的核心课程资源、哈佛大学创新青年领袖课程资源、斯坦福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及配套课程资源、大英百科研究性学习和自主研发的STEAM课程等先进教育资源,为学生未来应对大学严格的课业负担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帮助学生找到感兴趣的领域,发展自己个性化的才能,而不仅仅是简单应对托福和SAT这样的标化考试。

 

从融入学校的适应性角度,学校期望看到学生具备成长性心态,尊重他人,包容不同个性与肤色的人群,帮助弱者,融入集体,勇于探索等重要品格素养。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现在的孩子,更多的追求轻松自由,关注个体兴趣,同时渴望获得认可。

 

尤其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在管理上方法上要张弛有度,让他们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所以正面管教与心理支持就显得尤其重要,惩罚性方法很多时候适得其反。在美国,正面管教和修复性正义的学生教导方法在一些精英学校里已经成功地实践了30多年。

 

另外,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沟通与创新能力。学校成立了三大PBL学院(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和商学院),定期举办PBL项目大赛。比如在社会科学院,学生将体验到各方面的人文课程和项目,将自己感兴趣的人文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是这里的终极目标。学生会与导师一起开启一段难忘的文化和人性之旅,成立专题小组,尝试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或者所倡导的历史文化,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实践者。

 

最后,是满足未来对社会与学校的贡献。我们基于统一的人才发展观,遵循“天生有才,育材有道“的思路,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优势,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注重生涯发展路径,展现给他们更大的时代天空,跨越学科界限,拥有更加宏大的视角,具备更强的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并且带着思考走进日常学习,做好未来步入更大舞台的充分准备,期望达到一种理想境界。

 

姚: 实践您所说的这些理念和教学,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很好奇,不同校区的橘郡美高配备的师资力量都一样吗?具体是如何选拔和分配的?

左:无论多么优质的课程资源,教授的主体是老师,实施的对象是学生,这种传道授业的过程,教与学的双方都必须符合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发展观。一般而言,丰富的知识素养,广阔的国际视野及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构成优秀老师的基本要素。

我们在教师选聘上采用三级师资选拔模型,除熟练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外,同时强调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的爱,对橘郡教育理念的认可,只有以上三点都具备,才能符合橘郡美高对师资选聘的基本要求。我们所有的师资,都是经过橘郡国际教育发展署培训并认证的,保证了我们的师资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统一,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内在的无限潜能,实现教学上对学生的深度理解和质量控制。

 

姚:橘郡美高的个性化国际教育理念与课程在国内的推广过程中,肯定离不开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不同地域,不同家长群体之间对此的理解会有所差异,那么对于成绩的特别关注与个性化发展方面如何平衡呢?

左:首先,我们会向家长们反复沟通,成绩不是进入国际名校的唯一标准,成绩只是升学过程考量的要素之一,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个过程,是全方位的,而不是简单的成绩与升学维度。而且,我们不是在培养简单的知识工人,我们是在为十年后的社会培养心灵健康,善于思考,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关注未来的人,不会止步于现在,也不局限未来。我们的工作的本质不是改造学生,而是发现,是唤醒。学生不是为进入名校而刻意包装自己,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质,天赋和才能,并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和专长教育,形成个性化优势,最终习得养成了进入名校的综合素质,这远远不是分数可以代表的,我们会坚持并践行教育理念的统一性,不会因为短期因素有所妥协。

 

姚:从长远看,国际教育本土化是大势所趋,橘郡美高在其中准备如何操作呢?

左:随着科技发展和国内本土教育的迅速国际化,未来可能没有国际教育和本土教育之分,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国际化的分野、先进的教学模式将不再是少部分国际学校学生的特权,学生也未必一定长期出国留学才能获得真知。

 

橘郡美高作为个性化创新教育的代表,将长期致力于让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资源惠及更多的国内学生,坚持高水平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通过资源国际化、管理信息化、教学方法科技化、教育内容互联网化,最终实现国际教育本土化的结构化输出,为中国未来教育提供新动能。

 

文化的传承从来都是维护人类族群的生存与发展,老子《道德经》中的“知足、知止、知常”,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人生智慧,教育工作者更应领悟融通,顺应最本质的教育规律,以人为先,相信一切都将是最好的安排。

(根据访谈现场对话整理,有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