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岁末硬核ᅵ 一位被央视采访校长眼中的国际教育变局

time:2019-12-26 share:

从著名未来主义学者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提出的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去中心化趋势,到美国YC创始人保罗提到的,在现代化大工业整合之后,注重个体价值与技术进步相互叠加,青少年在学习、工作及消费选择中,已经呈现出一种灵活的碎片化趋势,更加注重个性化创造力。


作为深受日式严谨治学与北美创新文化熏陶的跨界学者,左阳博士敏感地意识到,美国教育与社会领域正在发生的显性转变,国内的K-12教育领域虽有滞后,也会上演相似的故事。面对时代的挑战,教育修行者必须坚守的是对多元发展价值的创造和对有使命感世界的追求。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坚持谦谨慎行,知微知彰的做事风格,作为橘郡美高中国区总校校长,左阳博士今年在接受央视著名主持人专访,谈到橘郡美高在国际化大背景下,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探索精品美式教育,践行个性化全人教育之余,认为面对5G+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外部挑战,如果单纯追逐热点与形式,追求黑科技形式的突破,反而有可能陷入一种疲于应付的状态,忽略了教育的初心是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与潜能激发。



培养全球化人才的国际教育,作为代表经济全球化的先行指标,更是需要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同道,站在社会趋势的大背景下,在家庭能力范围内为孩子匹配最适合的教育资源与成长路径,而不是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简单转化成高大上的赛道与数据。


面临经济下行和行业拐点的挑战,在2019年即将收官之际,左校长谈到了对国际教育行业发展拐点期的几点思考与展望:



01


个性化教育不是简单的1对1和数据分析



一直以来,国际教育是国内个性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立足教育理念与方法论,创新教育的未来在于个性化与智能化,但不可对其狭义理解,个性化需要放到整体教育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


现代社会真正意义上的私塾已经不存在了,教育目标是实现因材施教,通过育材有道,让孩子在综合素质、个性发展与人格健全方面实现三位一体的成长,而不是一般认为的简单1对1教育,因为1V1只是一种班型和产品,并不意味着教学技术端的整合与创新。


更深层面上思考,并不意味着只有1对1才能做个性化教学,个性化也不仅是针对教学活动,更不该被概念化与绝对化。个性化教育在实操层面,既离不开应试达标,也离不开综合素质,真正需要的是人文关爱下,创造丰富的产品形态和教学方式,重视的是在升学路径下成长逻辑的规划与梳理。

1.jpg


“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互联网”模式热议当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也已入局。但实际中,利用互联网搜集数据容易,但准确分析数据很难。我们可以利用脑电波及传感器,通过追踪分析数据,来判断学习者的行为习惯和理解状态,以美国ALTSHOOL为代表的先驱企业已做了有益探索,但增量价值不足,结果差强人意。在AI对学习者的底层学习策略与风格产生重大影响前,也就是对学习效率与效果没有实质改变前,仅凭数据分析很难实现深度的个性化需求。


过去几年,橘郡美高针对学习风格与思维认知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实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偏好与心理差异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也没有所谓一种绝对正确的学习方法适合所有人。如同无论一个年轻人的发型与时装如何与众不同,他仍带有那个时代人群共有的深刻烙印。更加精准的对小众需求的投放与出击,也许在技术上最终可以做到,但很有可能是事倍功半,没有必要如此兴师动众,全面的个性化定制可休矣。更多时候,教育数据告诉我们的是大多数人显性的行为与态度规律,不能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动力源头与创新内涵。


一般与知性相关的事情大抵可分为两大类,复杂的简单事情,如投资;简单的复杂事情,如科研。对教育行业而言,更接近于投资,最大的变数在于人性与氛围,由此可能更需要考虑的是模糊的正确,核心是抓住重点,发现需要的指标与量化范围。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成长管理与目标逻辑是重点,数据反而不是核心锚点,知识和教务的切片也不是越细越好。学生不是机器,真正的个性化学习一定是与多样化发展、自主驱动、思维发展等关键词紧密相连,橘郡美高提出的知识技能的达标化+升学出口的多元化+成长服务的个性化,正是充分考虑到主线、结构、节奏、节点的重要意义。


例如,对于托福等标化考试,达到100分以上成绩的知识清单,会包括词汇6500,语法点20+,长难句960+等等,此类量化指标体现的是语言能力的标准化;但对于个人成长类指标,更多是以关键点把控与定性评价为主,帮助学生缩小和国际水平的认知与能力差距。


在高中升学规划体系中,以全员导师制为抓手,根据出口方向,将背景提升分层模块化,分为基础级、延伸级、专业级和冲藤必备的领袖级活动,每层配备埋点丰富、重点突出的精品内容。而且,如学生某单项能力特别突出,还有可能跨级选择。这样,既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国内外教育资源,将衔接课程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对学生又可充分实现达标+多样+个性的动态服务体系。



02


国际教育OMO模式将开启新的行业发展空间



个性化教育实施真正研究的,是在于如何利用技术的红利,将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效果大幅提升。基于互联网技术与AI发展的创新,从MOOC模式到SPOC模式,从录播到直播,从1V1到1对多,各类新内容、新场景和新模式层出不穷。创新主线都沿着从简单的信息共享,跨步在线交互,并逐步走向平台开放。


教育行业今年谈论的最多的莫过于OMO(online-merge-offline), 指的是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线上线下快速融合的商业模式。目前阶段,线上的优势是超越时空的信息连接与技术赋能,而线下最大的优势是服务体验与资源环境,不可偏颇一隅。教育从来都是供给端优质资源的稀缺性带动需求端的逐步升级,如同名校资源百年来都是各阶层争夺的焦点,平权化在可见的将来很难实现。


2.jpg


在左校长看来,充分考虑混合式教育的本质与属性,以美高为基础的OMO改造升级正当其时。国际教育OMO的终极形态或会是科技赋能驱动下,线上与线下的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充分融合,以学生规模化需求满足为起点,在服务中形成支点与杠杆的叠加优势,使个体获得教育效率与效果的双维提升,在成功升学的里程碑下,真正实现国际泛在化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03


以全球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全球学校联盟正当时



纵观全球K-12国际教育风向标之一的PISA组织,这两年中最大的变化是将全球胜任力、成长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逐步引入对学生的测评体系。尤其是全球胜任力的培养目标,更是针对多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整合,成为拥有全球意识和责任感的世界公民,将学生的自我改善推向新的高度,充分体现出个性化教育首先是个体的主动成长,而不仅仅是随性而致,走着昨天的路,还希望不断突破自我边界,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的现代版。


3.jpg


可以看到,一些知名国际教育机构,也提出过“全球化校园”的想法,但更多的还是作为市场扩张的一种品牌输出和集团化办学的模式。无论是美国的特许学校,英国的老牌劲旅,还是国内的教育新锐,都在此路径间开疆拓土。


左校长认为,从业务发展模式而言,这些都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但从受教者而言,没有全能的教育模式和资源服务可以包治百病,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全球校园的参与者不仅仅是单一模式与品牌的学校,更应该是各具特色的多元化主体的网状结构,支持信息流、人流、服务流的多向分时流动,经过知识、技能、视野、态度和价值观的多维融入,完成学生全球胜任力的打造。


在全球化校园的探索发展期,可能需要跳出资源整合及生源流动角度,更多从东西方学术体系的衔接兼容,跨文化国别的理解融合,升学路径的升级优化及教育技术成果的内化赋能,甚至资产运营的投入产出比等角度,去探究更有效的全球走校模式。在这种开放系统中,大家遵循共同的教育理念与培养标准,每个参与者,即UFE全球联盟教学中心,既是教学的提供方,也是生源的输出方;既是资源的使用方,也是资源的提供方,以增量创造者思维体现全球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学分&成绩的互通。 



4.jpg


谈及新模式的未来,左校长回忆起4年前有一本风靡的畅销书《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主要从iPhone手机的供应链角度入手,从全球工厂的角度剖析了引领世界的智能手机全球化的生产过程,充分展示了苹果强大的生态系统。


个体学习成长活动的复杂难度,远胜过硬件的制造,我们努力追求的全球学校联盟生态系统,最终所要体现的价值:完整的全球化学术发展主线,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的高度统一,思维心智成熟下的自我进化,难道不也是个性化教育想要实现的、高而可攀的目标吗?